半部论语治天下,论语十二章可以治啥?
备课,正好备《论语十二章》,还是老想法,换个思路来准备。除了常规思路以外,有没有能够稍微不一样的思路呢?
想来想去,我决定从孔子的生平入手。学校刚建好几具雕像,铜的吧?大雨打在上面,滴答作响。里面依稀就有孔子。考前,学生一窝蜂地去朝拜,虔诚地奉上来之不易的食物,我校是寄宿类学校,不允许带零食,小卖部只卖矿泉水和校服文具等物品,零食的渠道只能来自于老师奖励。
孔子的雕像面前,摆满了孩子们的心意,喝一半的矿泉水,满满一瓶的自助餐领的可乐,甚至还有几个光亮的大红苹果。我想,对孔子,孩子们应该是充满向往的,这样,那我不如···
《论语》十二章,顺序略有混乱,前后两章仿佛并没有什么逻辑上的关联,仿佛顺序只是随机的排列组合。
简单梳理,分为这三个方面:学习方面的困惑;三个得意门生:曾子、颜回、子夏;孔子自己的感慨。
学习方面,要按时复习,温故知新、学习加思考、多向别人学习、知之-好之-乐之。
做人方面,要保持风度、人不知而不愠、三省吾身、温故知新、安贫乐道、学会仁。
孔子感悟则是这样的三条,自己的生平经历、时间飞逝、志向难以改变。
读起来确实很难找到突破口,如果换个思路呢?
如果将我们创设情境变为让孩子创设情境呢?
他们能不能将这些材料组织起来,放在一个故事里?
这个故事里一定有孔子、曾子、子夏,还有孔子回顾往昔,感慨时光意识,赞美颜回,赞美志向不可改变的过程,当然,也免不了弟子们求问学习的场景。
如果时间足够,孩子们的能力不足,无法驾驭整个12则材料的改编融入,那么分成三个材料再加以整合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吧?
这样做,有用吗?
功利的来说,是有的,第一,课堂变得有趣了,文言文还原成故事,造物主的位置让给了孩子们,这节课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,总体是没有问题的,但如何把握课堂的方向,如何让课堂流向更深处,甚至回归生活,那就对任课老师的课堂把握能力有了要求,任课老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预设工作,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。
第二、学生在交流,小组合作并分享,训练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,同时也在悄悄地提升孩子们的作文写作能力,因为自己在创设情境,这些织梦师们,势必要对这些材料的文本内容进行深一步的挖掘,这样看来,这样的织梦环节很有必要。
第三、课堂上的稍微有一点点新意,对老师来说,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。每年都上一样的课程,内容还不进行革新,这样的课程,怕是很枯燥的,对任教者老师来说,更是如此。
半部论语治天下,十二章论语就让我们来织梦吧!语文,来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,如何把这样的文本回归生活,也是一门需要研究的学问呢。

联系我们
报名咨询: 柳老师 15527095332
龙门尚学简介
热门文章
联系我们
报名咨询: 柳老师 155270953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