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的基础教育为啥牛,看看他就明白了
01
基础教育,武汉服过谁?
好几年前,武汉一位老师的吐槽让人印象深刻。
他刚刚参加一场报告会,听上海的某位教育界专家做报告。
“专家讲的东西一点都不新鲜。”他撇撇嘴,用武汉话强调,“那套做法,早就是我们试得不要了的。”
初听有些愕然,人家毕竟是全国知名专家,这么说似乎不大尊重吧。
细细一想,在基础教育这一块,武汉确实有底气不买别人的账。
众所周知,武汉是教育大市,大学生在校数量号称世界第一,还有武大华科等知名学府。
▲百年名校武汉六中
其实武汉真正牛的,是基础教育。
早先的钢三,靠着奥数竞赛红遍全国,国际金牌拿到手软。
还有华师一,多年在全国高中排名里雄踞第一。
在当年全国高考统考的年代,湖北学子多次摘得全国状元。
江城武汉,有9所公认的牛叉高中,俗称九大名高。
这9所高中,每一所都有悠久的历史,都有自己的辉煌与荣耀。
以他们为代表的武汉基础教育,当然值得所有武汉人为之骄傲。
陶行知说,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。
在武汉九大名高的历史上,出现过不少叱咤风云的知名校长。
像是曾经执掌武汉外校15年的燕华兴,曾经执掌华师一附中18年的李水生。
他们的办学理念和管理风格,给各自学校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
如今九大名高的校长,也都不是等闲之辈。
比如,今天我们要说到的这位:武汉六高的校长马德驹。
▲武汉六中马德驹校长
02
接过父亲衣钵,
他放弃了成为“培优大师”的诱惑
马德驹是个很容易接近的人,没架子。
不仅说话直来直去,绝不拐弯抹角,而且一口武汉话,高声大嗓,声音极为响亮。
据说,他当年教书时,200人的大课堂,他从来不用麦克风,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也听得清清楚楚。
马德驹出身于教育世家,父亲是武汉一中老校长,特级教师。
大学毕业后,他先是分配到一中,担任数学教师。
因为“不想让别人认为是在父亲的荫庇下工作”,他主动要求调到六中,从此一干就是30多年。
后来自己也做了校长,他坦言,自己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。
“父亲是那种老派的知识分子,为人规规矩矩,做事一丝不苟。”
▲马德驹父亲马以驯(图片来自马以驯学生)
以耿直敢言著称的马德驹说,和父亲相比,自己还是改变了不少,很多时候会主动变通。
参加工作不久,马德驹过人的教学天赋很快得到体现。
30多岁时,即被评为特级教师,是武汉市历史上最为年轻的特级之一。
也许是天妒英才,上世纪90年代开始,正值年富力强的马德驹被查出罹患癌症,不得不中断了在学校的教学工作。
这个时候发生了一段插曲。
养病期间,马德驹被请到校外辅导学生。
200人的大教室,生源爆满。
如果他愿意,只要身体允许,他可以一直这么教下去。
而校外培训的收入,比起在学校教书,要丰厚太多。
不过身体稍好,他毫不犹豫回到了六中。
幸亏如此。否则,培优界可能会多一位富豪,而武汉市将失去一位全国优秀校长了。
▲六中校园玉兰花开、小花园和水池。对面就是武汉老城区的纷繁和混乱,里面一步一景,自成一派。
03
“炸油条”理论,马德驹的魔性比喻
马德驹很不幸,癌症病魔先后三次上身。他又很幸运,三次都化险为夷。
其中1998年,他被确诊为晚期肠癌。
在当时,医疗技术最为先进的美国,晚期肠癌存活率不到15%。
马德驹经过一段时间治疗,居然闯关成功。生命力之顽强,不得不令人赞叹!
走上校长岗位的马德驹,把这种不认命、不服输的精神,熔铸到学校的精神之中。
▲马德驹校长带队进班听课
在武汉九大名高的行列里,六中的位置最为尴尬。
因为同区另外一所高中,是区里力保的首选,而六中,至少在优质生源上处于捡漏状态。
这种情况,在九大名高里面绝无仅有。
其他8所学校,华师一和外校生源覆盖全市,而另外6所,无一例外都是各区的力保对象。
因此,在高考排名上,六中如果是敬陪末座,似乎也在情理之中。
这当然不符合马德驹的个性。
在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大会上,马德驹提出了著名的“炸油条”理论。
他说:“我们六中的伢,做么事都要争第一。就算是克炸油条,也是整条街上炸得最好吃的。”
这个通俗易懂的比喻,被不少六中学子津津乐道。
在知乎上,许多毕业多年的六中学子回顾当初,都不无自豪地提到马校长的“炸油条理论”。
▲知乎上六中学生回忆马校长“炸油条”理论
有个毕业生略带戏谑地写到:“我们那一届,马校长说的是炸面窝。是不是那一年马校长的口味变了?”
不论是炸油条还是炸面窝,这种凡事争第一的精神,不仅鼓舞了六中学子的学习劲头,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,也具有相当的鞭策力量。
▲知乎上六中学生自制油条衫
04
把“二等面粉”做成“一等馒头”
武汉知名教育网站——家长一百论坛上有个说法,一等面粉才能做出一等馒头,二等面粉只能做出二等馒头。
意指生源对于学校成绩有着决定性作用。
六中因为区内“老二”的地位,显然很难获取一等面粉,但是数据表明,六中却常常能做出一等馒头,堪称奇迹。
近些年,按高考成绩来算,在九大名高中,六中始终保持中流,甚至有往前跃升之势。
▲校园里被六中学生称为“醉心的横幅”
以2017年为例,全区理科第1、3、5名花落六中,区理科前10名六中占6席,前20名六中占12席。
而在3年前这届毕业生的入学之时,全区前100名,六中只招到7个,而且在本区招到的最好学生在全区仅排第83名。
也就是说,全区的前80名,大部分去了同区的另一所高中(还有一部分去了华师一和外校等学校)。
3年后的高考,六中把大批的“二等面粉”变成了“一等馒头”。
是奇迹吗?这奇迹是怎么创造的?
马德驹的回应很低调:“没有特别做法。就是按我们自己的步子,一步步在走。”
05
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
武汉六中源于100多年前德国传教士所建的德华学堂,当年所建的一栋教学楼至今在校内保存完好。
▲六中校园里保存完好的小红楼
1978年,六中成为首批省重点学校,并且一度是江岸区高考成绩最好的学校,先后出过3名全省高考状元。
因为一些历史原因,六中沦为区内“老二”,导致如今在九大名高中的尴尬地位。
但是,六中并未因为这种地位而看轻自己。在九大名高中力争上游,是六中的一种追求,但并不是全部追求。
依靠学校的深厚底蕴,六中凭借特色教学,在全国一流高中阵营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。
▲武汉六中学生发明“灭火机器人”
武汉六中配备了专门的学生发明实验室,将《创新发明》列入课表,成立创新发明教研组,配备专职老师指导。
学生中有发明兴趣小组,还成立了发明协会。
2002年至今,武汉六中学生申请了近5000项专利,被誉为“全国专利第一校”。
专利发明活动,可谓是一箭双雕。
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培养了孩子的科学素养,而且在高考自主招生方面提供了便捷通道。
近几年,六中的自主招生人数在九大名高里面一直位居前列,和专利发明直接相关。
2011年,武汉六中创建“空飞基地班”,是空军政治部在全国建立的第二个早期培训基地。学员由武汉六中和空军预警学院共同培养。
这个班面向全省招生。学习3年,学员达到相关要求,将进入空军航空大学继续深造。
▲六中空飞班学员的日常
不仅如此,清华大学的飞行员班、北大的飞行国防生,都承诺对“空飞班”的学生降分录取。
“空飞班”成为六中又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特色。
▲武汉六中国际部欢迎同学们的到来
2012年,武汉六中正式成立国际部,并且成为湖北省第一家获得AP国际课程官方教学代码的公办学校。
6年过去,已经有不少学生从这里走进了世界名校。
对于国际部的建立,马德驹倾注了不少心血。
他认为,培养国际学生,目标不应是将学生送出去,将孩子越推越远。
六中国际部要“培养出国前了解中国,出国后关注中国,回国后服务中国,具有中华民族底蕴和全球眼光的世界公民”。
六中国际部聘请了专职军事教官,对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。
这在武汉的国际学校里面,是独一无二的。
06
“新天地的风格,户部巷的价格”
前面说过,和人们对某些领导干部的刻板印象不同,马德驹没有架子,很有人情味。
在学校的管理之中,这种人情味常常得以体现。
放学时分,接孩子的家长在校门前聚成一团——这在许多学校都是一种常见的情形。
▲六中校门口的交通警示牌
家长辛苦不说,还常常造成交通拥堵。
六中在学校大门两旁安装了20多条长凳,供接送孩子的家长们休息。
▲六中校门口的长凳,安排专人做清洁
还把校门口的门面收回来,装上空调,改造成“家长之家”,让送饭的家长冬暖夏凉。
寒暑假,学校把教室打开,把空调开着,安排辅导教师,让家庭比较困难的孩子到学校来自习。
▲六中校门口的“家长之家”
最让六中学子额手称庆的举措,是六中按照市场模式,引进江城各类特色小吃,打造六中“第二食堂”。
马德驹说,这个第二食堂是“新天地的风格,户部巷的价格”。
2个月前,我们家长一百编辑前往六中拜访马校长,意外感受到六中“户部巷”的魅力。
那天,马校长谈起自己的从教经历,谈到对当前教育环境的看法,谈到对六中这所百年老校的感情,侃侃而谈,毫不保留。
临别时,副校长李伯泉送给我们两盆米酒。
那是他用自己的饭票,在“六中户部巷”买的。
马德驹指着足有面盆大小的米酒说:“你们在武汉别的地方,绝对吃不到这好的米酒。我是有糖尿病的人,都忍不住经常搞两口。”
那自豪的语气,一如说起六中的学生。
▲六中学生自豪地在网上晒出食堂美食
米酒确实好吃,真材实料,甘冽醇厚。
其实米酒制作和教书育人颇有异曲同工之处。都需要许以时间和耐心,等待材料自身的成长蜕变。
至于这材料最终变成什么味道,就和制作者的手艺密切相关了。
一个优秀的校长,能够依靠自己的魅力和能力,打造出一所优秀的学校,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、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。
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。
在武汉,像马德驹一样优秀的教师、校长,一定还有不少。
是他们,撑起了武汉基础教育的一片天。
向他们致敬。
编辑整理:武汉龙门尚学

联系我们
报名咨询: 柳老师 15527095332
龙门尚学简介
热门文章
联系我们
报名咨询: 柳老师 15527095332